阿片受体在脑中分布广泛,见诸于脊髓、外周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中。阿片受体家族有三个特征成员,分别用希腊符号δ、k和μ表示。由于结构高度同源,ORL1受体也被归入该家族。1996年,国际药理学联合会(IUPHAR)命名委员会将这些受体分别更名为 OP1、OP2、OP3 和OP4,但这种命名法并不受欢迎。业内还提出了一种命名法(X-阿片肽受体),命名为:μ或MOP;δ或DOP;k或KOP;以及ORL1或NOP受体。方便起见,以下讨论使用原始命名法。
生理上,阿片受体由以下内源性阿片肽基因产物激活:脑啡肽原(产生甲硫氨酸-和亮氨酸-脑啡肽,分别为Met-enk、Leu-enk)、强啡肽原(产生强啡肽A、B和α-新内啡肽)、阿黑皮素原(产生β-内啡肽)和痛敏肽原(产生痛敏肽,又称孤啡肽FQ)。Met-enk和Leu-enk对δ受体的亲和力最强,对μ受体的亲和力较弱,对k受体的亲和力非常弱;强啡肽对k受体具有优先亲和力,但可与μ和δ类型受体高亲和力结合;β-内啡肽可与μ和δ受体高亲和力结合,但对k受体几乎没有亲和力。这些肽都是其同源受体的完全激动剂。衍生自未知前体的内吗啡肽-1和-2是内源性肽,对μ受体具有高选择性。这些并不是普通的肽,它们还是部分激动剂。脑啡肽原、强啡肽原或阿黑皮素原肽产物或内吗啡肽对ORL1受体均无亲和力。同样,ORL1受体激动剂痛敏肽对μ、δ或k受体也没有明显的亲和力。
目前已经克隆了四种受体类型,均为7-跨膜受体,可激活百日咳毒素不敏感Gαi/o家族的G蛋白,包括Gαz。 证据表明μ、δ和k阿片受体存在亚型,但观察到的功能差异和药理学差异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。推定的δ1和δ2受体可根据激动剂配体和拮抗剂配体进行区分。然而,只有一个δ受体基因,其蛋白产物具有推定δ2受体的特性。所提出的μ1和μ2受体主要区别在于拮抗剂纳洛肼明显优先阻断μ1型受体。只克隆出一个μ受体基因,对应于推定的μ1受体,但已报道了由可变剪接产生的几种形式的μ-受体mRNA。这些mRNA编码的受体在C末端尾部有所不同,且与阿片类物质配体的结合存在细微差异;变体的作用尚不清楚。对U69593具有高亲和力的k克隆受体是k1亚型。所提出的k2和k3亚型在分子和药理学术语中都很难定义。随着阿片受体异二聚体或异寡聚体(似乎与单体受体的性质有所不同)鉴定技术的发展,对亚型的解释逐步深入。与k1受体结合的配体的一个有趣新成员是迷幻剂salvinorin-A。这是一种高效强力的k激动剂,但不寻常的是它不含氮原子。
内源性阿片系统在调节疼痛感知方面起到功能性作用,因此阿片受体激动剂是有效的镇痛药。阿片受体还存在于下丘脑中,可影响温度调节和激素分泌控制。在前脑中,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参与行为的强化,而且在焦虑和情绪表达中似乎也起作用。阿片类物质可影响胃肠道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。
下表包含公认的调节剂和其他信息。有关其他产品的列表,请参阅下面的 “材料”部分。
目前公认的名称 | μ | δ | k | ORL1 |
IUPHAR别称 | MOP | DOP | KOP | NOP |
旧命名 | OP3 | OP1 | OP2 | OP4 |
克隆受体名称 | MOR | DOR | KOR | ORL1 |
结构信息 | 400 aa(人类) | 372 aa(人类) | 380 aa(人类) | 372 aa(人类) |
选择性激动剂 | DAMGO (E7384) 内吗啡肽-1、–2 (E3273, E3148) 芬太尼(F3886) 吗啡(M8777) | DPDPEa (E3888) (-)-TAN-67 (SB205607)a [D-Ala2,Glu4]-啡肽(T0675)b DSLETb BW373U86 (B8930) SNC80 (S2812) | U69593 (U103) U50488H 依那朵林 Salvinorin-A (S8071) 乙基酮基环佐辛c 布马佐辛c | 痛敏肽(孤啡肽FQ)(O4011) Ro 64-6198 |
选择性拮抗剂 | β-FNAd (O003) MCAMd CTAP (C6352) CTOP (P5296) Cyprodime | BNTXa (B8312) DALCEa,d 纳曲苯b (N156) 5’-NTIIb,d TIPP(ψ) 纳曲吲哚(N115) ICI174864 | nor-BNI (N1771) GNTI (G3416) | J-113397 [Nphe1]-痛敏肽(1-13)NH2 [Phe1ψ(CH2-NH)-Gly2]- 痛敏肽(1-13)NH2 (N213, N9908)f |
内源性阿片肽 | β-内啡肽(E6261) 内吗啡肽-1和-2 (E3273, E3148) [Met5]-脑啡肽(M6638) [Leu5]-脑啡肽 | β-内啡肽(E6261) [Met5]-脑啡肽(M6638) [Leu5]-脑啡肽 | 强啡肽 A (D8147) | 痛敏肽(孤啡肽FQ) (O4011) |
非选择性阿片拮抗剂 | β-CNAd (O001) 纳洛酮 (N7758) 纳曲酮(N3136) | β-CNAd (O001) 纳洛酮 (N7758) 纳曲酮(N3136) | β-CNAd (O001) 纳洛酮 (N7758) 纳曲酮(N3136) | 不详 |
信号转导机制 | Gi/o(cAMP调节) Gi/o(K+ 通道开放) Go(Ca2+ 通道关闭) Gi/o(MAP激酶) | Gi/o(cAMP调节) Gi/o(K+ 通道开放) Go(Ca2+ 通道关闭) Gi/o(MAP激酶) | Gi/o(cAMP调节) Gi/o(K+ 通道开放) Go(Ca2+ 通道关闭) Gi/o(MAP激酶) | Gi(cAMP调节) Gi/o(K+ 通道开放) Go(Ca2+ 通道关闭) Gi/o(MAP激酶) |
首选放射性配体 | [3H]DAMGO [3H]CTAP | [3H]-DPDPEa [3H]-纳曲吲哚 | [3H]-U69593 [3H]-布马佐辛c | [3H]- 痛敏肽(孤啡肽FQ) |
组织表达 | 中枢神经系统,包括丘脑、伏隔核、蓝斑、杏仁核、脊髓、腹侧被盖区、黑质、胃肠道 | 中枢神经系统,包括伏隔核、尾壳核、脑桥核、嗅结节、杏仁核、脊髓、胃肠道、心脏 | 中枢神经系统,包括下丘脑、伏隔核、腹侧被盖区、黑质、嗅结节、杏仁核、脊髓、心脏 | 中枢神经系统,包括皮质、丘脑、杏仁核、海马周围灰质、黑质、脊髓 |
生理功能 | 抗伤害作用 犒赏 呼吸功能 胃肠动力 | 抗伤害作用 免疫功能 情绪 | 抗伤害作用 水利尿 烦躁不安 | 伤害感受/抗伤害作用 学习和记忆(负调节因子) |
疾病关联性 | 疼痛 药物滥用 腹泻 | 抑郁 疼痛 心脏保护 | 瘙痒 疼痛 | 疼痛 |
脚注
a) 推定的δ1配体。
b) 推定的δ2配体。
c) 非选择性,但可用来定义“非κ1”位点。
d) 这些配体不可逆或伪逆地结合。
e) 反向激动剂。
f) 在某些系统中具有激动剂特性。
缩写:
nor-BNI: nor-Binaltorphimine
BNTX:(E)-7-苄叉纳曲酮
BW373U86:(±)-(1[S*]2α,5β)-4-([2,5-二甲基-4-(2-丙烯基)-1-哌嗪基][3-羟苯基)-N,N-二乙基苯甲酰胺
β-CNA: β-氯曲胺
CTAP:D-Phe-Cys-Tyr-D-Trp-Arg-Thr-Pen-Thr-NH2
CTOP:D-Phe-Cys-Tyr-D-Trp-Orn-Thr-Phe-Thr-NH2
DALCE:[D-Ala2,Leu5,Cys6]-脑啡肽
DAMGO:[D-Ala2,N-Me-Phe4,Gly-ol5]-脑啡肽
DPDPE:[D-Pen2,5]-脑啡肽
DSLET:[D-Ser2,Leu5,Thr6]-脑啡肽
β-FNA:β-富纳曲胺
GNTI:5’-胍基纳曲吲哚
ICI 174864:N.N-二烯丙基-Tyr-Aib-Aib-Phe-Leu
J-113397:1-[(3R,4R)-1-cycloocylomethyl-3-羟甲基-4-哌啶基]-3-乙基-1,3-二氢-2H-苯并咪唑-2-酮
MCAM:Methocinnomox
5’-NTII:纳曲吲哚5'-异硫氰酸酯
Ro 64-6198:(1S,3aS)-8-(2,3,3a,4,5,6-六氢-1H-phenalen-1-基)-1-苯基-1,3,8-三氮杂-螺[4.5]癸-4酮。
SNC80: (+)-4-[(αR)-α-((2S5R)-4-烯丙基-2,5-二甲基-1-哌嗪基)-3-甲氧苄基]-N,N-二乙基苯甲酰胺
(–)-TAN-67:(–)-2-2-甲基4aα-(3-羟苯基)-1,2,3,4,4a,5,12,12aα-八氢喹啉[2,3,3-q]异喹啉
TIPP(ψ):H-Tyr-Ticψ-[CH2NH]Phe-Phe-OH.
U-69593:(+)-(5α,7α,8β)-N-甲基-N-[7-(1-吡咯烷基)-1-氧杂螺[4,5]癸-8-基)苯乙酰胺
U-50488:3,4-二氯-N-甲基-N-[2-(1-吡咯烷基)环己基]苯乙酰胺
Network error: Failed to fetch
参考文献
如要继续阅读,请登录或创建帐户。
暂无帐户?